云开·全站app

李清照简介_生活_赵明诚_风格
云开·全站app
栏目分类
你的位置:云开·全站app > 新闻动态 >
李清照简介_生活_赵明诚_风格
发布日期:2025-08-19 10:45    点击次数:98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于1084年,卒于约1155年 ,是南宋杰出的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以词著称,兼工诗文,还著有词论。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曾任官礼部侍郎,提点京东刑狱,工于词章,文字活泼,叙述传情生动清洵。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也颇为渊博。这样的家庭环境,给予了李清照深厚的家学滋养。少女时代的她便崭露头角,才名远扬。其早期作品多描绘少女的快乐生活,展现出她天真烂漫的一面。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活泼俏皮、沉醉于美好自然景色的少女形象。再如《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寥寥数语,将少女初见来客时的娇羞与好奇,描绘得惟妙惟肖。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婚后,二人情投意合,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研究金石书画。他们常常一起探讨学问,相互交流心得,生活幸福美满。这段时光,李清照的词作多围绕婚后与丈夫的恩爱、相思生活,风格清丽委婉。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细腻地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还有《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通过对重阳节独自赏菊等生活场景的描写,将闺中女子的相思之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剩余62%

然而,命运的转折总是突如其来。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李清照与赵明诚避乱江南。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过程中,他们散失了大量珍藏的文物。更为不幸的是,赵明诚后来因病去世,这给李清照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她独自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生活陷入了孤苦伶仃的境地。后期的词作风格也发生了巨大转变,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以及国破家亡的悲痛。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开篇一连串的叠字,便将她内心的孤独、寂寞、凄凉、忧愁展现得入木三分。又如《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生动地体现了她历经沧桑后的愁苦心境,连泛舟出游的兴致都已丧失,只因心中的愁苦太过沉重。

李清照不仅词作成就斐然,还是一位词学理论家。她所作的《词论》,对词的兴起进行了源流探究,对前辈词人作出点评,并指出数家不足之处。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强调词与诗的分野,认为词在艺术特性、传统风格等方面不能与诗混同。同时,她还着重强调了音律在词中的重要性。

在创作特点上,李清照的作品独具一格。她善于运用口语入词,使得作品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声声慢》中的“窗儿”“怎生得黑”“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口语化表达,贴近生活,情感真挚,极易引起读者共鸣。她还巧用简单易懂的典故,使语言凝练。像《凤凰台上忆吹箫》中用“武陵人”代指离家远行的赵明诚,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为词作增添了浪漫色彩。其词作语言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的“绿肥红瘦”,仅用四个字,就将风雨过后海棠花的形态变化及作者惜春怜花的情感表现得极为传神。此外,她的词还具备音律节奏,富有鲜明的音乐感,如《声声慢》起拍的十四个叠字,通过巧妙的发音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节奏旋律,强化了抒情效果。

李清照的作品丰富,涉及诗、词、文等类型。其词以南渡为界,前后风格差异明显,前期多写闺阁生活、相思之情,风格清丽;后期则饱含家国之痛、身世之悲,风格沉郁。她的诗如《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展现出慷慨豪迈的气魄。其文如《金石录序》,叙述了与赵明诚共同编撰《金石录》的过程,情感真挚,文辞优美。

李清照以其卓越的艺术才华与深厚的文史修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成就最高的女性之一。她本人及其传世的词作,在中国词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她创造的“易安体”,在婉约词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为词苑增添了新的活力。其后期作品中蕴含的忧国忧民、国破家亡之恨,以及对政治时事和咏史怀古的独特感受,对两宋词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后世多将她视为婉约正宗风格的杰出代表之一 。

发布于:四川省